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3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32篇
教育   446篇
科学研究   48篇
体育   890篇
综合类   33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185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116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Purpose: Overuse injuries are common in sport, but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injury risk factors remains incomplete. Although biomechanical studies frequently examine musculoskeletal injury mechanisms, human movement variability studies aim to better understand neuromotor functioning, with proposed connections between overuse injury mechanisms and changes in motor variability. Method: In a narrative review, we discuss the variability-overuse injury hypothesis, which suggests repeated load application leads to mechanical tissue breakdown and subsequent injury when exceeding the rate of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 Due to the multidisciplinary nature of this hypothesis, we incorporate concepts from motor control, neurophysiology, biomechanics, as well as research design and data analysis. We therefore summarize multiple perspectives while proposing theoret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movement variability and lower extremity overuse injuries. Results: Experimental data are presented and summarized from published experiments examin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experimental task demands and movement variability in the context of drop landing movements, along with comparisons to previous movement variability studies. Conclusion: We provide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ports medicine researchers interested in predicting and preventing sports injuries. Under performance conditions with greater task demands, we predict reduced trial-to-trial movement variability that could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of overuse injuries.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负荷运动训练对大鼠骨骼肌线粒体三羧酸循环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均分为5组:安静对照组(C)、低负荷运动训练组(LT)、中等负荷运动训练组(MT)、高负荷运动训练组(HT)和极高负荷运动训练组(ST),每组10只。各运动组分别进行6周的跑台运动训练。训练方案结束后,取腓肠肌样本,提取线粒体,测定线粒体柠檬酸合成酶(CS)、异柠檬酸脱氢酶(ICD)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α-KGDHC)活性;线粒体Ga2+含量、胞浆NADH、NAD+、ATP和ADP含量,以及ICD mRNA转录水平。结果:(1)不同负荷运动训练组线粒体CS、ICD和α-KGDHC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安静对照组(P < 0.01),且CS和ICD活性由高到低顺序均为:MT组 > HT组 > ST组 > LT组 > C组,α-KGDHC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为:HT组 > MT组 > ST组 > LT组 > C组。(2)不同负荷运动训练组线粒体Ca2+ 含量均显著高于安静对照组(P < 0.01),其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MT组 > HT组 > ST组 > LT组 > C组;胞浆NADH/NAD+和ATP/ADP的比值均显著低于安静对照组(P < 0.01),其比值由低到高顺序为:MT组 < ST组 < HT组 < LT组 < C组。(3)不同负荷运动训练组ICD mRNA转录水平均高于安静对照组(P < 0.01),其水平由高到低顺序为: MT组 > HT组 > ST组 > LT组 > C组。结论:低负荷、中等负荷、高负荷及极高负荷运动训练均可提高大鼠骨骼肌线粒体三羧酸循环功能,且中等负荷运动训练效果最佳。其机制与胞浆NADH/NAD+和ATP/ADP比值、线粒体摄钙能力及限速酶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心脏缺血后再灌注损伤和心肌梗死等血管和心脏的复杂病症。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心肌细胞生理功能障碍是诱发CVD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运动能够对心脏和动脉的形态、功能起到积极的调控作用,可作为CVD非药物疗法的重要手段之一。运动可通过调控多种运动因子的表达水平,如肌肉分泌的Fstl1、Irisin和MSTN,脂肪分泌的Omentin、Apelin、CTRP3和CTRP9,肝脏分泌的FGF21、ANGPTL3和ANGPTL4等,进而调控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心肌细胞的分化、增殖和凋亡,从而发挥其防治CVD作用。本文试图梳理肌肉、脂肪和肝脏分泌的运动因子与调控心脏和动脉功能之间的相关信号通路及其机制,为运动干预防治CVD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体育运动中神经-肌肉疲劳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回顾神经-肌肉疲劳的研究历史,并从生理学角度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枢性疲劳与外周疲劳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在实验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有关中枢性疲劳,着重介绍5-羟色胺、多巴胺、乙酰胆碱等中枢神经递质参与运动性疲劳的形成与恢复的新证据与新理论(可能的机制).有关外周疲劳机制,从神经肌肉接头处的超微结构到骨骼肌细胞的亚细胞结构等可能发生疲劳的部位,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作简要概括.这些研究成果表明有关运动性疲劳的生理学研究进入到亚细胞水平与分子水平.  相似文献   
5.
肌肉形态特征与肌肉力量相关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肌肉力量是人体运动的基本素质 ,与肌肉形态有关 ,更有赖于肌肉的横断面积大小。测量人体肌肉的形态指标或肌肉的横断面积 ,推测肌肉力量 ,并对不同人群的肌肉力量进行比较 ,探索肌肉形态特征与肌肉力量的内在规律 ,这对运动员训练水平的评估、运动损伤的治疗与康复及科学选材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非等比性和向心律的特点,在生长发育结束以前测评出的形态比例关系,不能直接说明成熟后的情况。通过对7~18岁儿童少年发育状况的调研,提出了人体上下肢长与身高比例关系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健身模式中力量训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力量训练是老年人体育健身的重要问题,分析了力量锻炼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以及老年人加强力量素质的意义,阐述了不同肌肉力量指标对老年人健康生活的作用,揭示了肌肉离心收缩在老年人力量锻炼中的优越性,旨在为老年人体育健身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血清肌酸激酶与骨骼肌损伤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目的在于对血清肌酸激酶与骨骼肌损伤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采用跑台一次性离心运动至力竭的动物模型,48只7周龄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和运动后即刻、1、2、4和7天组,测定血清肌酸激酶活性,同时通过HE染色分析骨骼肌形态学损伤变化。结果显示血清肌酸激酶活性峰值出现在运动后即刻,运动后1天迅速下降。HE染色结果则表明离心运动后骨骼肌损伤呈现延迟性时相特点,在运动后第2天骨骼肌损伤范围达到最大。本实验表明血清肌酸激酶与骨骼肌损伤的变化趋势并不一致,血清肌酸激酶水平不能反映骨骼肌损伤。  相似文献   
9.
观察15名男子古典摔跤运动员进行三周大强度专项训练对迟延性肌肉酸痛(DOMS)炎症反应的影响。第一周每日评定主观体力感觉等级(RPE)和肌肉酸痛程度,并分别在第一周的第一、三、五天和三周的第七天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及白细胞介素(IL 1β,6,8)水平。研究发现:第一周RPE从训练开始便出现显著升高,肌肉酸痛程度则第三、四、五天出现显著变化,第七天均恢复。CK、IL-6也均出现显著升高,IL-1β、IL 8则无显著变化。连续三周训练只有IL-6持续显著变化。提示:长时间大强度专项训练没有使DOMS症状加重,炎症反应也没有进一步恶化,机体已经对训练产生适应。  相似文献   
10.
脂肪在人体内的贮存量比糖丰富,但机体氧化脂肪酸的能力有限,限制利用贮存脂肪的原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线粒体脂肪氧化作为脂肪代谢的限速步骤,从许多方面影响机体FA氧化,如线粒体肉碱酰基转移酶(CPT)系统、多种线粒体膜结合蛋白、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运动对其影响的研究结果不一.在此综述骨骼肌线粒体脂肪氧化对脂肪代谢的作用以及运动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